东莞银城酒店首创枕头博物馆 关注枕头历史文化
东莞银城酒店,素有“东莞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之称,但是随着东莞酒店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及金融危机影响,这个老牌子的星级酒店曾一度“歇业”。2010年,随着新股东的入驻,新银城酒店浴火重生,并以其独特的“关注睡眠文化、观赏枕头历史”再度进入东莞高端酒店业大军。
枕头,现代人几乎每天都用到的物品,但也许很少人会注意到,枕头里独特的历史文化。位于东莞银城酒店二楼的东莞枕头博物馆,结合我国从古至今枕材丰富多彩、枕头发展日益现代化的情况,陈列着从世界各地搜罗而来的远古社会的石头枕、战国时期的警枕、唐宋时期盛行的瓷枕,一直到明清以后的藤枕、竹枕,以及令人心酸的“鸦片烟枕”,再到现代五颜六色的新型枕头,各式各样的枕头达2000多个,展出1200多个,其中又以瓷枕为主,超过800个。这些不同时期的特色枕头,见证着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人类睡眠文化的演变,让群众在观展中真切感受到枕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选择适宜枕头的便利。
设枕头博物馆是因为“想让大家了解中国枕文化的源远流长”。东莞枕头博物馆馆主黎平表示,与玉器或字画等收藏品相比,各类枕头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能并不高,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某个历史时代的意义是值得仔细探究的。
最具东莞文化的枕头——女儿香枕
在那众多枕头当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极具东莞民俗特色的女儿香木枕,“女儿香”就是莞香,因此也叫“莞香枕”,这是用一块完整的木头切削而成,中间小,两头大,也没有雕琢和着色,仅仅是用工具打磨平滑,因其是用莞香木所作之枕,故称为女儿香枕。据说用莞香做枕头,能够帮助睡眠,还能够驱邪。
莞香闻时不香,燃点方香,历来是除瘴去疫,预防春瘟的良药。其香内敛,作枕时不会刺激神经,她暗中弥漫,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入睡,并有抵抗邪恶作用。《东莞县志》卷十五载:东莞女儿香“其味清,其韵远,能除秽辟疫,诚佳品也。”
另一个特别的沙田农民泥枕,也是博物馆内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亮点。这个泥枕,来自沙田镇农民家里,完全就是一块从土地上切出来的四方形泥土。没有任何雕琢,也没有任何装饰和美化。据介绍,这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普遍使用的,当时人们在田间劳动,累了便在田埂上睡一会,枕在颈下的就是一块四方的泥土。
最具中国传统的枕头——瓷枕
博物馆内有各色枕头一千多只,其中最多的是古代陶瓷枕。瓷枕即瓷质的枕头,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有诗句,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大小长短不一,长的有三四十厘米,短的只有10厘米左右,虽然没有棱角,但方形的陶瓷枕边角依然十分明显。
据介绍,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瓷枕的发展在宋代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较为流行的瓷枕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而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工作人员介绍称,古代礼仪规范很多,连睡觉也要规规矩矩,所以瓷枕的作用完全只是用于托住脖子后部的,稍一转身,头部就可能掉下枕头。
由于是用陶瓷做材质,枕头因而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各种各样的图案、形状都有。如龙凤陶瓷枕上,刻了龙凤图案,那是夫妇共用的“情侣枕”;还有孩儿枕,两头各有一个白胖小子的小脑袋,中间凹下去的部分用于枕颈,古人认为使用这样的枕头可以帮助夫妇求子。
枕头小知识
木枕:在古代多是黄杨木枕,因黄杨生长期长,取材不易,木料高级,因此历来视为枕中贵重之品。《酉阳杂俎》卷十八就提到:“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为枕不裂”。唐人张祜曾专门写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诗,对黄杨木枕垂意颂咏:“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空心想此缘成梦,拔剑灯前一夜行”。
藤枕:用藤箩之条编制而成,做工极为精简,是古人夏季使用之物。吕舸《藤枕》诗曰:“藤枕消闲处,炎风一夜凉”。
石枕:用石料做成的枕头,大多使用于夏季,与竹席配伍,为乘凉之物。宋人王安石写有《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
药枕:把医药和日常起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药物和睡眠的互导作用来达到保健疗病的目的。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在治疗头颈痛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到了宋、元、明、清,研究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的人更是不乏其人。清朝的慈禧太后对药枕十分钟爱,每年都让人制作药枕供其常年使用,以求清心明目,养神益智。
警枕:一般都是圆木制品,就是将一截木头或者竹子锯下来,再把凹凸的地方打磨掉,“警枕”就成型了。“警枕”过去多为读书人使用,由于很容易滑动,睡在上面的人也很容易掉下枕头,从而警醒,继续苦读。使用“警枕”最有名的是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据传,司马光读书太困倦的时候,通常一睡就是一大觉,而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头就跌在木板床上,惊醒后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因此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料敌枕:多是战场上士兵用的空心陶瓷制品。古代有“枕戈待旦”的传说,打仗时,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有了“料敌枕”,在战场上休息时也能监控敌情。料敌枕大多是陶瓷制作,中间空心,紧贴地面,专家解释称,空心陶瓷制品紧贴地面时能与地面形成共振,因此能够从地面上收集到附近车马震动的声音。所以古代军人在睡觉的时候,就算敌人在数里之外也能通过“料敌枕”听到其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