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2颈椎病3偏头痛4慰项石VS适之宝凹形枕
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正式对外发布二00九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备受瞩目的“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等名列其中。论坛提供给媒体的资料,确认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墓主为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
这个当前最大的文化考古方面的新闻是在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现场传出来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据报道,河南文物局提出的确认曹操墓葬六大依据之一是一块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
“慰项石”其实就是“枕头”,但是,严格来说,“枕头”应该叫“枕脖”,因为当人睡觉时,如果着枕部位是头(后脑勺),脖子就是悬空了,局部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放松,重力反向作用于颈椎的自然生理曲度,所以这样脖子就得不到充分的放松。而托住脖子后,脖子有了依附物,得以充分放松,还能维持自然的生理曲度。因为人在入睡时,全身肌肉最放松,所以脖子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时还能起到按摩保健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的商家推出能治疗颈椎病的枕头,说什么有红外线、磁疗、火山石等等,那些都是花架子,关键就在这个“枕脖”上。说到这里再多说些枕头的用法。
枕头的高度应是仰卧位时床面与颈后空隙的距离再加上3厘米左右为宜。枕头过低,起不到效果,枕头过高则会让颈部被过分垫起,前凸增加,这会使颈前部肌肉受到牵拉,影响颈动脉向脑部供血,引发脑缺血。
我们回到曹操的“慰项石”上。“慰项石”比起“枕头”来,显得即有文气,又专业。“慰项”仅此二字,就概括了我上面说的一大堆话。“项”在古语中指“脖子”,如项上人头、项链等。这就说明,慰的不是头,关键是脖子。曹操所用枕者非头,乃项也。
《三国演义》中华佗为曹操治“头风病”的事,在史传中也有所记。陈寿撰的《三国志.华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听说华佗医术高明,便召来了华佗,让华佗经常在自已的身边。曹操患有头风病.一发作就感到心乱目眩,华佗给他针刺膈俞穴,随着他的手到,曹操疾病的痛苦也就解除了。曹操发病的时候往往是一侧的头部剧烈疼痛不止,但是发病的具体原因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至于究竟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头痛,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史书中只记载了“头风眩”、“头风”、“偏头风”等关键词,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则说曹操头痛的原因为“风涎”。
中医学认为“头风”是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症。《医林绳墨》中指出:“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久者,名曰头风。”《杂病源流犀烛》上也记载“新而暴者为头痛,深而久者为头风”。头风的病因是由于风寒或风热侵袭,痰涎风火,郁遏头部经络,使气血壅滞所致。表现为头痛常常反复发作,病势一般较剧,痛连眉梢,眼睛,目昏不能睁开。有的还伴有鼻流臭涕、恶心、眩晕、耳鸣、头部麻木、项强等。中医又把“头风”痛在一侧的,叫“偏头风”;把两太阳处连脑痛者,叫“夹脑风”。
《证治准绳》指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也。”《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中,就有一段叙述曹操受惊吓后,头痛复发的故事。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自埋葬关羽后,每夜合眼便见关羽,十分惊恐。为了求得安宁,避免行宫旧殿的“妖魔”纠缠,决定砍大树造新宫殿。谁知当曹操肜佩剑亲自砍伐一棵长了百年的老梨树时,竟然被树中的“血”浅了一身。曹操大惊。当晚便睡卧不安,梦见“梨树神”用剑来砍他,曹操吓得大叫而醒。惊醒之后,立即感到头脑疼痛不可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后又请华佗诊脉视病,华佗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可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为华佗害他,使华佗死于狱中。此后曹操又遇几次惊骇,幻见被他惨杀的马腾父子、伏皇后、董贵人、二皇五、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前来索命。曹操病势加剧,更觉头目昏眩。次日,又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不多时便气绝而死,寿年六十六岁。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了一个医学道理,强烈而紧张的情绪和刺激,确实可以引起剧烈的头痛。中医学的“头风”在现代医学中,可见于青光眼、偏头痛、鼻及鼻旁窦炎,脑部肿瘤、神经性头痛等多种疾病所引起的头痛症。那么,曹操的“头风”可能是哪一种疾病引起的呢?曹操的“头风”病史很长,从《三国演义》中所途述的建安五年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也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病史。但由于经历时间过于久远,没有具体资料。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中曾对曹操的偏头痛有过深入的研究。从现代医学来看,也是以偏头痛的可能性最大。
偏头痛是仅次于紧张型头痛的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调查显示,在中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0.98%,欧美达8%~28%。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查清,目前还无法根治。曹操患有偏头痛却使用“慰项石”,难道他患有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的偏头痛也称为颈性偏头痛,也称Barre Lieou综合征、后颈交感综合征、脑颈综合征等。由于病变组织刺激、压迫、牵拉椎动脉,或椎动脉痉挛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引起侧支循环血管扩张,从而引起头痛。这种头痛长发作性出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晨起或转动头颈时加重。疼痛性质为跳痛、灼痛或酸胀痛,疼痛部位常在枕顶部或右颈枕部。此外椎动脉的分支--枕动脉支配枕大神经,当枕动脉痉挛缺血是就会导致枕大神经缺血,这时枕大神经支配的区域就会出现头痛的症状,多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
这些症状类似历史上记载的曹操所患的“头风病”。因此,从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测曹操的“头风病”是由于颈椎病所致。
附:颈性偏头痛与一般偏头痛从以下几点可以做为鉴别:
(1)头痛侧上肢均有麻木、疼痛、无力和抬肩困难等颈胸神经根症状,以及眩晕、咽痛或咽阻塞感和头痛侧耳鸣、耳内疼痛等脑干感觉神经激惹症状,头痛缓解后症状消失。
(2)除疲劳、受寒外,大多数以颈部突然转动或前屈后仰为发病诱因。
(3)有1~10分钟的一侧或一侧为主的黑朦、闪光暗点等先兆症状。
(4)头痛部位每次恒定不变,多局限于枕部。
(5)均有头痛侧或双侧枕大神经炎的主客观症状。
(6)有头痛侧的颜面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或咽反射的减弱等轻微脑干体征,转颈时可有短暂的眩晕发作。
·保健枕头: 颈椎枕头·护颈枕·颈椎枕·护腰枕
“魏武王常所用”为证 凹形枕头帝王才能用!
古文字和考古学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先生说,这些文字都是当时使用的汉隶,俗称“八分体”;曹操当时确实经常赏赐物品给大臣以笼络人心,但给一个大臣的赏赐不可能有成批成批那么多,“连‘慰项石’这样的枕头也赏赐给大臣?这是不可能的。”
针对有的网友认为“‘曹操高陵’出土的石牌更像是仓库里的说明牌,而不是墓葬所用的物件”,潘伟斌指出,此次出土了大量石牌,总数近60枚,集中出土于后室的南侧室,这些侧室就是曹操陵墓的仓库,这些铭牌正是仓库内随葬物品的清单,这种东西有一个专有名词———“遣册”。
在潘伟斌出示的石枕照片中,记者发现了“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样。为什么这些文字却又是刻在石枕上,而不是刻在另外的石牌上的呢?潘伟斌的解释是,曹操生前有头疼病和颈椎病,“慰项石”可能和治疗疾病有关,并不是平时使用的枕头。“慰项石”不是通俗用语,包括那些铭牌上的许多文字,连很多文字专家都感到古拙拗口,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
羊城晚报记者在一大堆铭牌里发现了刻有“渠枕一”字样的一枚。何谓“渠枕”?潘伟斌解释,“渠”有“深沟”的意思,也有“大”的意思,可能指的就是曹操的这个“慰项石”,因为“慰项石”其形状就是一个“凹”字。目前发现的铭牌,可以分为两类,潘伟斌认为,那些圭状形、刻有“魏武王”字样的铭牌记录的是曹操生前所使用的物品,而那些去掉尖头而呈六边形的铭牌,记录的极可能是专为葬礼所制作的随葬品。
此次出土的一枚巨大的石圭受到了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这枚石圭长28.9厘米,宽7.4厘米,有专家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圭。圭,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非有极高身份者不能用。潘伟斌副研究员解释说,在东汉时期,在这个地方除了魏武王曹操外,没有其他王侯墓葬,其他人没有资格享用如此巨大的石圭。而王侯一般用的是玉圭,为什么这里出土的却是石圭?潘伟斌指出,这证明了曹操的薄葬思想是真实的,曹操临终时曾有遗令“无藏金玉珍宝”,因此他所使用的礼器如圭、璧均以石质圭、璧代替了。这件石圭显然是在曹操死后专门为葬礼设计和打造的,这恰恰符合曹操的身份和他的薄葬思想。
有人质疑墓葬规模庞大,本身就足以推翻“薄葬”的说法。潘伟斌说,薄葬不是指的陵墓的规模大小,而是随葬品的多少和质地的好坏。“出土了石圭而不是玉圭,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保健枕头: 颈椎枕头·护颈枕·颈椎枕·护腰枕头